10月14日,一部由非常經典的動漫改編延伸而來的真人版電影,正式于日本影院上線。
這部原定2020年上映的電影,一拖再拖,到今年14日才塵埃落定。但小編等了7天,愣是沒等到評分。
點進去一看:噢,原來是拍得太爛了沒人想看。
這個電影,就是《側耳傾聽》。
相信細心的小伙伴一定發現了,
小編在開頭提到,《側耳傾聽》這部真人電影是由同名日漫和動畫 「延伸」而來的,相當于「后傳」。
為什麼這麼說呢?
《側耳傾聽》真人電影海報
因為真人電影事實上并不是照著漫畫和動畫重新翻拍的版本,它講述的動漫時間線 未來十年后,男女主角身上發生的事情。
小編回想最初看《側耳傾聽》動畫電影時,人已經在上高中了,比較可惜,如果是國中就看了這部動畫的話,大概早就是早戀大隊的一員了。
這部動畫里刻畫了很多令人對愛情與理想心馳神往的細節。雖然,它好像確實是宮崎駿參與的作品中,難得現實向的幾部之一。
但它依然用一項又一項大獎,42萬人打出的8.9高分向世界宣告:
它令無數人記住了那個男孩用借書卡向女孩表白的美好夏天,讓無數人憧憬這樣干凈的愛戀,又讓無數人對人生能被愛與理想包裹簇擁滿懷期待。
那是一個普通的夏夜。街上依舊人來人往,車水馬龍。
月島雯替媽媽從車站買回了牛奶,正坐在餐桌上與父親月島靖也聊天。月島靖也說自己所在的圖書館將要電腦化了,以后大概就不會再使用借記卡登記租借的書籍了。
站在世界現代化進程的新舊分界線,月島雯對借記卡的改新換代很遺憾。
她拿出自己眼下正閱讀的那本書,找出它的借記卡隨意翻看。
驀然,她看見了「天澤圣司」四個字——這是個有些眼熟的名字。
因為這個名字可以說幾乎出現在了她所有的書籍借書卡中,不論即將歸還的,還是剛剛才借來的。
從這時起,月島雯開始真正關注起這個名字,她總是為「他」是一個怎樣的人感到好奇。
「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?應該很厲害吧。」
這天,月島雯在學校圖書室借閱了一本十分小眾的書籍,而她在粗略瀏覽這本書的時候,又在扉頁看到了「天澤」這個姓氏。
她正想詢問這個人的來歷,好友就找來了圖書館——好友曾拜托月島雯為一首歌填詞,而她創作了兩個版本「鄉村路」和「水泥路」。
正在她們試唱的時候,好友喜歡的人突然出現在她們面前。
好友害羞得逃走了,月島雯也跟了上去,但是她上一刻才借閱的書卻地遺落在了椅子上。
沒辦法,和好友跑到半路的月島雯只好返回來拿書。
就在那年那天那分那秒,少女與少年正式相遇了。
盡管當時的天澤圣司對小雯說:「你的歌詞寫得好爛。」
但這不妨礙他們對彼此的好奇,緣分的開啟,故事正式開場。
少年與少女的第二次遇見,始于一段捷運奇緣。
那時月島雯到捷運上的空座坐下,鄰座恰好「站」著一只十分有靈性的貓咪——它竟然會自己出捷運。
出于好奇,月島雯跟著它走出了捷運站,走進了一個陌生又新奇的街區,走到了那個命運般的古董店,認識了人生導師般的老爺爺。
也再次與圣司邂逅。
再后來,就是一場令人難忘的地下室演奏。
這場不為世人所知的演出,讓月島雯徹底地走進了圣司所深愛的小提琴工匠之夢,圣司也漸漸向月島雯坦白了那個少年關于認識少女的一切預謀。
「其實很早以前,我就在圖書館的借書卡上注意到你了,你不知道我在圖書館有幾次跟你擦肩而過吧。好幾次,我還坐在你旁邊。」
「為了能讓我的名字,早點出現在借書卡上,我看了好多書。」
「將來,我如果去了意大利,會不停地唱著你那首歌去努力的。」
其實,少年跟少女坦白自己的「借記卡」計劃,并不是這個故事的結局。
后面半段曾有一個小小的轉折,關于愛與夢想。
天澤圣司終于說服父親,答應讓自己去意大利留學深造小提琴制作工藝。
這個少年功課努力、相貌出眾,簡直是閃閃發光。
相較之下,月島雯覺得自己實在有些平淡無奇了。
受理想與所愛的鼓舞,月島雯也想向前試試看。
當然,最終的他們都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。
在愛生發的過程中,他們側耳傾聽,聽見了胸膛里想與對方并肩前行的心跳劇烈與沸騰熱血。
其實這個動畫電影,是有過爭議的。
在許多觀眾感動于他們為了所愛披堅執銳、一往無前的時候,另有一部分觀眾卻覺得作品沒有起伏,整體很是平淡,所以情感便也顯得索然無味。
小編認為或許有兩個原因。
其一,《側耳傾聽》歸根結底是一個現實向的故事。
它的關鍵詞的確在現在看來,稍顯「老套」,但小編依然想強調一個更為「老套」的觀點。
那就是現實與人生才是最為俗套的東西。
其實就拿宮崎駿先生來說,他筆下那些奇妙、奇幻的世界觀,總是引人入勝。
《神隱少女》的神靈世界,《龍貓》里有「龍貓」的鄉間,《哈爾》的移動城堡,《幽靈公主》里的森林奇遇......
相反,偏現實向背景的作品卻會出現「平淡」「老套」之類的評價,傳播度也沒有奇幻類來得高。
這讓人聯想到,人們從這些故事中所獲得的「快感」與「深度情感刺激」,或許是通過創作者們構建的那些無與倫比的浪漫想象來感知。
畢竟在那些理想主義的世界里,連情感都是極致的。
而一回到現實的平地,反而感到失落,毫無波瀾。
其二,《側耳傾聽》歸根結底還是關于青春、愛與理想的故事。
論語里孔子有一段話:
「吾十有五而志于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」
在人一生的所有階段里,最具理想主義的時期是哪一段?
大概是學生時代,是身為學生的青蔥時代。
彼時心性天然,想法簡單。
于是父母說「要養成良好習慣」,所以老師說「要樹立正確價值觀」,所以課本說「要為理想而讀書」。
因此,彼時也理想崇高,愛憎直白。
所有的一切都是天真爛漫的模樣。
在這樣的年紀里,天澤圣司對月島雯說:
「我早就決定,要這樣載著你翻山越嶺。」
「你將來愿意嫁給我嗎?」
而月島雯對天澤圣司說:
「只要有你在我就會努力,我很高興我盡了力,讓我比以前更了解我自己。」
這好像才是噴薄的青春,青春就是伴隨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沖動和不顧一切。
這才是值得近藤喜文和宮崎駿全力刻畫的那個年愛戀故事。
不論觀眾是否相信他們未來會踐行此時此刻的承諾;是否真的會攜手一生;
是否真的能與時間與距離的阻力腐蝕相抵抗,再次與彼此相擁。
在表白心跡一刻,他們做出了青春里第一個關于愛和理想的重要選擇和決定。
或許因為很多人都猜到了結局,或許因為許多觀眾所期待的「狗血三件套」也沒有出現,故而認為故事是「老套」的。
但世俗的確不會為任何人改變,像是個冷眼旁觀的局外人,也像是不為所動的系統規則。
不過,令人感到欣喜的是,愛很熱烈。
它能讓腐草化螢,能讓深冬如夏,能促使你變成更好的自己。
就像《側耳傾聽》的片尾曲《鄉村路》歌詞寫的那樣,「這條路一直走下去,仿佛能通往那條街道」。
這也是小編不認同「故事老套」一說的最大原因。
但是真人電影版辜負了他和她和它。
此前從真人電影的預告和簡介就有觀眾推測,天澤圣司和月島雯的十年后,出現了異地戀導致兩人漸行漸遠的劇情。
現在電影真上映了,所希冀的打臉并沒有到來,反而還證實了觀眾和粉絲們原本的猜測。
雖然不便劇透,但小編想說,即使動漫世界的圣司和雯會繼續相愛到海枯石爛,可真人電影版有著這樣的編劇,不BE才奇怪吧。